您当前所在位置:职场资讯 >一线航天青年创业新趋势:主动脱离“温室”投身创业
发布时间:2018-11-26
来源:
说起自己的创业项目,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十七所“基于增强现实的汽车安全驾驶模拟器”项目课题负责人朱恩成眼里满满都是期待:“Vive虚拟现实眼镜、摄像头、绿幕都准备就绪,硬件环境搭建得差不多了,加上自己开发的图像融合算法,驾驶模拟的雏形基本已成!”
两年前,朱恩成从十七所青年创意大赛脱颖而出,当时他面临两种孵化选择,一个是联创,一个是内创。他和团队毅然选择了“看似风险更大”的联创方式,即研发经费由项目团队和企业共同投入,待孵化出壳后,项目所出经费作为未来成立公司的股本,并以实际出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。
“为啥要选择风险更大的这条路?” 朱恩成说,具备创业的心态对于开展和推进“双创”项目至关重要,如果没有危机感、紧迫感,只愿意在“保温箱”里舒舒服服地呆着,项目很难存活。他希望成为一名真正的青年“创客”。
这是近些年航天青年一种新的创业趋势。
用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十七所相关负责人的话说,眼下这次军民融合发展大潮、青年创新创业大潮,和上个世纪某段时期内,一些军工科研院所为了生存被迫去“卖包子”的“伪军民融合”有着根本性区别,当前研究所和青年科研人员是“主动作为、顺势而为”,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,也是顺应潮流的积极探索。
朱恩成团队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
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残酷阵地上,对市场最初没有概念的创客们没有铠甲,赤膊上阵,但凭着团队的一份执着和坚持,看着自己的项目从孵化到成长,朱恩成脸上一脸的自豪。
为了“活着”,朱恩成带领团队技术升级、产品迭代、找市场、找资金、找朋友……市场就是一眼万年、瞬息万变,短短四个月,眼看着中关村创意大街里的展台一波波的换,他知道“已经等不了了”。
他说,要想做项目必须“走出去”——先了解市场,他的创客团队参加各类科技活动、跑遍各色市场,寻遍了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机器,将外部创客聚集起来,最终解决了部分增强现实核心关键技术,基本完成一期“搭建原型”目标。
谈及未来,朱恩成说他们的目标很简单,就是继续在这个市场中活下去,活得精彩,活得恢弘,把他们的创意变成商品,让商品创造更多的价值。
人们常用“九死一生”甚至“百死一生”形容创业的低成功率,朱恩成所在的十七所则给出一个大胆举措——让创客可以凭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入股,探索合伙人“联创”等方式对创客项目进行了精准“帮扶”激励,给他们更多支持。
来自该所的一组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已有10余个项目进入航天云网众创空间三期三池,并获得资金支持。其中,智能灌胶机器人在某军工集团智能生产线改造项目竞标中胜出,率先赢得市场订单;助盲行智能眼镜推荐参加全国双创活动周展览。
还有更多种子项目正在深度孵化:有的项目通过激烈竞争,某定位定向设备获得用户认可,成功拓展新的应用领域,有的项目通过合作开发,成功进入民用航天领域,获得500万元资金支持……这些成果背后正是最新一批涌向创新创业大潮的航天青年。
职场资讯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