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
消息及时反馈,找工作速度更快
微信
关注微信公众平台
小程序
找工作更方便
手机站
手机求职更方便

您当前所在位置:职场资讯 >成功离而立之年的80后越来越远

成功离而立之年的80后越来越远

发布时间:2015-12-23

来源:领上道

《哈佛商业评论》英文版曾经刊登了一篇文章,题目是烂大街的——“如何获得成功”。不过,和那些充斥于机场、火车站的成功学课程不同,此文没有为读者打鸡血,灌鸡汤,而是客观分析了美国人对所谓“成功”的理解。这当中两个因素。首先,文章认为,成功需要物质上的“硬指标”,第二,这些“硬指标”得符合人们内心对成功的期待。如果两个条件都吻合,那么一个人会感到自己的人生算是成功的。

  换言之,评价成功需要从“硬指标”和“软指标”两方面着眼。有车有房有存款,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,但这并不能保证你会具有成功的感觉。例如,一个一生立志于做大法官的企业CEO,无论他在CEO的岗位上做得多么出色,但他在内心深处,也很难大方而自信地对自己说:我是成功的。另外,如果一个人追求了自己理想的职业身份,却发现依然保证不了最基本的体面生活,那么他的成功感也会大打折扣,至多自我安慰说一句:但求无愧于心。

  以上两种情况,都是很苦逼的。但更为残酷的是,这恰恰是80后们普遍面临的情况。80后当中,已经有将近一半的人年过三十,在公司谋职的,已经逐渐做到了管理层;自主创业的,也正走在通往财富的路上。然而,除了迷恋成功学的自我催眠者以外,一般的80后确实挫败感更强,成功感更少。从前文所说的“硬指标”和“软指标”两方面考察,80后集体远离“成功”,反映出的却是一个社会整体的挫败。

  《哈佛商业评论》曾做过一份调查问卷,采访了逾四千名企业高管,询问他们对成功的定义。普遍的答案与财富无关,而更多是关于受社会尊重的程度,工作团队创造的价值,个人对于社会的馈赠感等等。应该说答案十分多元。但几乎同样的问题,到中国,就完全变了一个样。

  一财经媒体采访过80后人群中的成功创业者。无论何种行业,其中大部分人对于自己“成功”的定位被浓缩为了以下关键词:有想法,有魄力,金钱意识强……总之,他们对于“成功”二字的理解十分接近于火车站飞机场书店里兜售的成功学书籍。把自己激励成“超人”、自己就是一座宝藏等等。成功学“行话”不断从他们嘴里冒出,让人感到他们似乎是从小读同一本书,听同一个老师的教诲长大的。有时我会想,这群人的思维是否被某种东西所绑架了?他们自认为的千篇一律的成功是成功的真相吗?

  更多的80后恐怕还将长期处于打工一族的地位。他们最常念叨的话语当然不会是车站机场里的成功学“行话”,而是那句著名的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。想法很多,办法没有,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。假如一个二十郎当岁的人说声“我想做一位游吟诗人”,然后拿起吉他开始云游四处卖唱。这叫什么?这叫流浪。光听听就觉着很浪漫。但如果当你三四十岁还在拿一把吉他四处卖唱,这就不叫流浪,而叫流浪汉,是需要政府补助的赤贫人群。这不仅不浪漫,而且很可怜。可以说,度过了先前十年浪漫岁月的80后们,今天普遍走到了“流浪汉”的人生境界。

  流浪汉的心态是什么呢?一是目标混乱,二是短视。他们早年按照自己理想的方法生活,最后却被证明基本行不通,这种挫败感会让“流浪歌手们”在观念上更认同与他们同样是80后的、成功者的价值观。前些年的自我主义者和文艺小清新们突然承受到了生活的压力。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80后调查显示,大部分80后扎堆结婚,原因不是普遍都找着爱情了,而是再不结婚的代价将是更难组建家庭。这份调查还显示,80后中三成人仍是单身,四成人无房,七成人无车,六成人恐惧家庭责任,生存状态的确与流浪汉无异。

  一边是年过而立的80后“流浪汉”,一边是“金钱意识强”的80后成功者。两者的“成功”之梦愈加趋同,愈加单一。最后被总结为这么一条:赚钱、消费、满足欲望,然后再赚更多钱、消费更多、满足更大的欲望……这样牛气的生活才是王道。所谓“我的成功可以复制”,殊不知最后被复制的不是成功,而是成功学。